爸爸就是爸爸。无论是古人所说的严父也好,慈父也罢,总之,爸爸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讲,就是可亲、可信、可以依靠的男人。如果再说得详细一些,我觉得爸爸还应该具有正直、开朗、通情达理和富有学识等要素,如果再能有些厨艺就更为理想了。文盲爸爸很可怕,可能会非常的霸道和不讲理;学究型的爸爸想想也很令人畏惧——凡事必究其竟,太过严谨,给人一种伴父如伴师的感觉。
做爸爸的一定要健康,是否强壮无所谓,但一定要富有智慧。有一次校外活动的时候,一位女生的爸爸突然跑到活动现场来送水——这种担心实在不着调,一点智慧都没有。 在学校里和伙伴们聊天的时候,也常常会抖落出各自爸爸的信息。比如,某某的爸爸是个有钱人,有一次教师节的时候,居然给年级所有的老师每人赠送了一张“空调票”。可是,此举好像并没给那位同学带来什么良好的人际关系,相反却成了同学们“反腐倡廉”的话柄。某某的爸爸在“吃低保”,从来不肯到学校开家长会,那位同学倒是经常有人眷顾,是同学们做公益、献爱心的对象。还有,某某的爸爸是个教授,他们家可是轻易不敢去,去了不是“当堂考试”就是遭遇诲人不倦式的说教……由此,大家对于爸爸达成了一个共识:严父不如慈父;爱整事儿的爸爸不如简单一点儿的爸爸。 可是,媒体不断披露的关于社会上“爸爸”们的消息,却让我们颇为意外地发现,原来,爸爸与爸爸竟然有着很大的差别——有的爸爸居然有着很高的“药用价值”——孩子行为上的缺失好比肌肤受到了创伤,这时,有些“爸爸”就像创可贴一样被孩子们敷到了痛处。 比如说“我爸爸是李刚”;再比如说“你知道我爸爸是谁吗?”等等。事实上,如此之说的“爸爸”们的确有着很高的“药用价值”,以至于这些孩子们竟然理直气壮地将爸爸由家里搬到了社会上。其实,爸爸们的“药效”无非源于他们手里的权力,虽然这种“药用价值”自古有之,但如今毕竟是提倡文明、和谐的新时代,那些封建的糟粕早该彻底摒弃。尤其是身为人子,更应当“人之初、性本善”,尽量体现良好的家教,怎能动不动就炫耀爸爸的“药用价值”呢? 遗憾的是,雷锋没有后代。真的希望有朝一日,哪个孩子做了好事儿,自豪地说:“我爸爸是雷锋!”那才带劲儿。 可怜那些把爸爸当作创可贴的孩子们,可能到现在还没明白一个道理:创都可贴乎?贴都可愈乎? 还是那句话:爸爸就是爸爸。(北京市第166中学高三学生 韩晏宁)
编辑者:南宁家教网(www.nnqhjj.com)